一来一往,周流循环,生生不已,道之所以通也。
反观内省,未为遗外也。④ b.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15) m.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摘 要: 过往研究多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阐述道德的知或良知。在此主客关系上即形成各种特定的知识系统。(50)所以,阳明必说个知行合一,不过是他选择以一个整全的角度来理解知行,若选择一个局部的角度看,似仍可说(有)知在行之先,如前面例子中K1在IA2之先、K2在IA3之先。
)(88) 这里有数点值得注意:(1)牟论自知是将之对照于他知作形式特性的分析,指出自知非认知能力外用于物,而是它反身用于自己。试看以下几条文字:(a)义理无定在,无穷尽。还有命运之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一个人愈忠实于神,就愈能够体会到神的恩典与爱,愈体会到神的恩典与爱,就愈愿意将之分享给他人,就愈愿意饶恕他人。中石博士对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进行了基督教神学的解读。今天,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正在走向全面复兴,也一定会使基督教像佛教一样经过冲突、融汇,形成中国化基督教,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说,孔子摆脱了肉体生命的局限,从而进入了致广大、尽精微、通神明的圣人境界。
首先,石衡潭博士认为基督教要真正扎根中国并开花结果,必须与中国文化贯通、融汇,但大部分中国基督徒对中国文化感情淡漠,兴趣缺乏,这不仅不利于基督教与儒家和谐共处,对基督教发展本身也是有损无益的。他说:从基督教的观念来理解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赋予其以崭新的意义,使其中的许多因素成为见证普遍启示的有效例证与资源,使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成为我们认识真神的可能途径。
儒家思想体系有宗教这一层面的内容,这就使儒学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发挥教育和教化功能,也发挥了宗教信仰的功能,在历史上儒家也一定程度上担当与满足了儒生、士大夫精神信仰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宗教信仰层面可以面对多元宗教,可以与别的宗教进行对话,进行交流,以儒为主,整合多元宗教,形成以人文理性为主,具有复合形态的,高于其他单一的宗教与世俗哲学、伦理的圆教,没有排他性,可以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就是感觉离天比较远,没有亲近感。所以,儒家文化或儒教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文理性为核心,以圣贤人格为楷模,以道德精神为依归的信仰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化,以及必要的宗教性礼仪形式。也没有回避死,只是把生看得比死重要,基本态度是以人为本,重人事轻鬼神。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吾谁欺?欺天与(《子罕》),天丧予(《先进》)。儒家仁爱推衍到孔子所说的泛爱众,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仁民爱物,也就具有了博爱的含义,因此唐代韩愈《原道》就说博爱之谓仁,欧阳修在《乞出表》之二中亦云:大仁博爱而无私。]因为他是从基督教的观念来理解与解读儒家《论语》,必然就会对儒家的理解有诸多偏失。但是,儒家仁爱的源头不是神,而是人的本心,与性善论有关。
]当然,孔子的悟道是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人格的提升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就是他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只有忠实于神,才能忠实于自己。
]到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就包含了对天(神)的爱。[ 韩星:《以儒为主,多元整合——对秋风一个文教、多种宗教一文的商榷》,《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
他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这样的差异体现在思想体系中,儒家是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而道家则是以天为本的自然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 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梧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这个过程也许漫长,也许艰难,任重而道远,但中华民族应该有信心,有毅力,有智慧,有能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完成关乎中国前途命运,关乎世界和平发展,关乎人类实现大同的巨大历史任务。如果真是按照石博士所说的那中国应该早就基督教国了,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所以才需要石博士现在花这么大的力气以基督教来化中国历史上三教合流,有儒家式道教徒、儒家式佛教徒,现在世界上如美国也有儒家基督徒,在东南亚已经有儒家伊斯兰教徒,儒家印度教徒等。
]这些基本特征是以儒为主,多元整合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我们知道,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在自我修身的基础上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实现仁德的方法,人本身才是目的。
神的恩典与爱就这样从神那里涌流到我身上,又从我流向他人。《论语·述而》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雍也》说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表明他对鬼神迷信不轻易表态,或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石博士继续解读孔子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说:相当于保罗所说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中石博士对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进行了基督教神学的解读。
忠恕之道作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已经写进了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制定的《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之一。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吾谁欺?欺天与(《子罕》),天丧予(《先进》)。这也就是孔子超凡入圣,即身成道,即内而外的超越型道路。
就是感觉离天比较远,没有亲近感。)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基督教 。
]到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就包含了对天(神)的爱。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完了,这已经成为常识。
体现在人格建树上,儒家和道家都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儒家的圣人是以古代圣王为理想模式的伦理道德楷模,而老子则是以大道自然为基调的顺应自然,崇尚无为的圣人。也没有回避死,只是把生看得比死重要,基本态度是以人为本,重人事轻鬼神。
到了七十岁,不管外在的际遇如何变化,他的心态平和而坦然下来,常常静静地体会着天人之间的真谛,道渐渐在他身上流淌,他默默地等待着那最伟大的转变,终于,道充盈于他的心灵与身体,他与道完全合而为一,此时,他就是道,道就是他,他发出感叹:如今我从心所欲不逾矩。前理解是阐释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韩星:《以儒为主,多元整合——对秋风一个文教、多种宗教一文的商榷》,《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韩星:《孔学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这样的差异体现在思想体系中,儒家是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而道家则是以天为本的自然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人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或者引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样的话说孔子是反对,最起码是不谈鬼神之事的,或者引用丘之祷久矣说明孔子也是相信鬼神,甚至常常祷告的。
如《中西元典对读》第三课人不知而不愠,他认为是讲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孔子超凡入圣,与道合一,成为儒家道统谱系中的承前启后的中心人物,他观殷夏所损益,追迹三代之礼,删定《六艺》,仁体礼用,仁智双彰,尽人道之极致,立人伦之型范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只是孔子尚不清楚道究竟是什么,而保罗亲眼看见过这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基督教爱的源头是上帝,基督教的博爱只以信仰为依归,容易成为虚无缥缈的偶像崇拜,而不象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现实的、入世的、生活化的基础上。
本文由藏巧于拙网史蒂文森欲战轻重量级的所有高手藏巧于拙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视频:霍普金斯vs提托最精彩部分”